当前位置: 首页>“冬病夏治”治疗哪些疾病?

阅读数(8031次)

“冬病夏治”治疗哪些疾病?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09年7月4日

   根据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冬病”发作根源是因为冬季寒邪强盛、阳气亏损。“三伏”之季,阳气强盛,阴寒之气顿消,在此季节治疗“冬病”,一可以乘“伏天”阳气旺盛之势,祛除体内沉痼之寒;二有助于亏损阳气的培补;三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达到预防“冬病”发作的目的。目前来看,冬病夏治所治疗的疾病也分为了几类:

   调肺固表,穴位敷贴防治感冒、咳喘与鼻炎。

   慢性咳喘与鼻炎,是以咳嗽、喘气、鼻塞、流涕、痰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属西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范畴,此类疾病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肺脾肾三脏功能不同程度的减退,抗病能力下降,不能抵御疾病的侵袭,每到冬春气候寒冷之时容易发病。冬病夏治是针对其发病机理与特征,选择在夏季初伏、中伏、末伏三天,全年阳气旺之时,人体毛孔疏松,气血趋于体表之际,选择治疗咳喘、鼻炎、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的中药,制成膏药敷贴于患者相关疾病的穴位上,使药物迅速透过皮肤进入穴位、经络,再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相关脏腑,起到调肺固表、助阳补虚,增强体内正气,驱除体内病邪,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这样患者在冬季就不易被寒邪所伤,从而减少感冒、咳喘、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机会。

   扶脾和胃,穴位敷贴治疗胃肠病。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是机体对饮食进行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中医理论认为,人出生后机体生命活动的延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若脾阳不足,胃气虚弱,病人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甚至出现脱肛便血等症状,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慢性肠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冬病夏治就是要在三伏天阳气旺之时,将由补脾和胃,温阳固脱的中药制成膏药,敷贴于中脘、脾俞、胃俞等相关穴位,借助汗孔开泄之际,通过经络气血运行,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到达脾胃脏腑,令脾胃阳气回复,消化吸收功能恢复正常,腹痛腹泻诸症状消失。

   补肾助阳,穴位敷贴治疗肾病。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在人体五脏六腑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并受到饮食、心理、环境等各种致病的因素影响,肾中精气逐渐消耗,于是表现出腰膝酸软、头晕健忘、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痴呆迟钝、夜尿频数、面目浮肿、性功能障碍等各种“肾虚”症状,成为各种慢性肾病的发病基础,相应临床化验常有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以及血尿酸、尿素氮、血肌酐升高等指标异常。

   夏天三伏穴位敷贴治疗肾病是应用中医传统工艺,以扶正固本,滋阴助阳的药物,制成可以透皮吸收的膏药,敷贴于肾病相关穴位,刺激肾俞,命门等穴位,补充肾中精气,平衡肾中阴阳,调节脏腑机能,从而改善肾脏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少肾病复发,延缓肾衰进展,修复肾脏功能。

   三伏泡浴治疗皮肤顽疾

   冻疮、硬皮病、银屑病、鹅掌风、寒冷性荨麻疹等皮肤顽疾,缠绵难愈,每于冬季发生或加重,根据中医理论乃因人体阳气薄弱,寒邪侵袭所致。

   盛夏三伏,阳气旺盛,在治疗方案上要做到顺水推舟,用辛温之药调开人体阳气,可达效果,并且此时寒邪弱,趁其虚而将其“一举攻克”。

   中医认为,夏季人体各器官和组织处于活跃和开放状态,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在三伏天用中药浸泡,沐浴治疗皮肤病,可达到调养人体阳气,驱散伏寒之邪,预防冬季发病的目的,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顺时治疗,未病先防的思想。

   冬病夏治其实算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因睡眠少、出汗多、胃口不好使精神不济、体重降低,此时若不注重养生,很容易滋生疾病,即使当时未发,到了秋冬季也可能百病丛生。

   因此,在夏令之时,除应注意饮食起居外,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进食一些补益之品,这种防病治病的方法与冬病夏治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冬病夏治是中医外治医学中预防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之一,虽然目前治疗病种不是很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对更多疾病的“夏治”方法正在逐步探索中。

   咨询电话:0516-83902087,8390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