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下法”之妙用——中药灌肠法降肌酐值 作者:郭盈盈 十三病区三级护士

阅读数(18304次)

“下法”之妙用——中药灌肠法降肌酐值 作者:郭盈盈 十三病区三级护士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11年9月8日

      我们中医院肾内科有一件西医院所没有的中医特色疗法,就是许多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睡前中药灌肠,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慢性肾功能衰竭。其简称慢性肾衰、尿毒症,是多种慢性肾脏病的晚期,因肾脏排泄和调节功能失常,使氮质代谢产物滞留,血浆肌酐升高,水、电解质紊乱而产生的尿毒症综合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有主因、诱因,主因就是脏腑虚损;诱因就是感染、过劳、饮食失常、七情内伤、房劳过度等。这些会削弱正气,使抵抗力下降,阴阳平衡失调,加上外来风热、湿热等乘虚内侵脏腑所致。病人会出现腰酸膝软、遗精多尿、耳鸣盗汗、头晕健忘、便秘或腹泻等症状。慢性肾病具有“三高”的特点:患病率高、合并心血管疾病率高、死亡率高。透析与肾移植改变了部分患者的预后,但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昂贵的治疗费使其不堪重负。实践证明,发挥中医优势可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雷公藤、大黄等。中医药通过活血散结、健脾补肾、清热化湿等达到减少尿蛋白排泄,缓解肾脏病理损害的目的。中药灌肠法就是用中药方剂煎水灌肠来治疗肾病的。

      中药灌肠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依据是中医的“下法”。所谓“下法”是“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之一,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中医用药治法归类总结而来。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其“下法”,即泻下法,是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驱逐积滞,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由于病性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用。

      我们运用中药灌肠法治疗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以通腑泻浊等为治法。其不仅可以降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等代谢产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改善肾功能,延缓病程。中药主要采用大黄、槐花、六雪月、生牡蛎、生龙骨等。根据病人年龄、病情轻重不同,中药加减配伍亦不同。如年老体虚者常改用煅龙骨、煅牡蛎以防泻过;加黄芪以攻补兼施;加三七以止血不留瘀……中草药煎成水剂,一次灌入液量以100~200ml为宜,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0~14天为一个疗程。药液的温度也很讲究:清热解毒药温度应偏低,以10~20℃为宜;清热利湿药则稍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温中散寒药以38~40℃为宜;老年人药温宜稍偏高,冬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另外为了减轻肛门刺激,常选用小号肛管,插管不宜太浅,压力偏低,灌肠前嘱患者排空肠内粪便,常安排在病人每晚睡前进行,以促进药液吸收。中药灌肠的优势经肠道给药,还可保持药物性能,避免口服时产生胃部不适和汤剂苦涩难咽感,排泄后风湿热邪随之排除,以达到驱邪除病的作用。

      在中药灌肠法治疗的同时,我们配合了饮食治疗:指导饮食于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高热量,限水“量出为入”。那什么食物补肾?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长发育、生殖,主纳气、水液。可以经常食山药、鲈鱼、栗子以健脾补肾:食枸杞子、何首乌补肾养肝。除了均衡饮食,还要劳逸结合,减轻精神压力。我们依据肾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拟定了双耳锻炼法、健肾操,起到健肾壮腰,养生延年的作用。

      中药灌肠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不仅安全可靠,简便易行,标本兼治,而且痛苦小,费用低,病人易于接受。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提高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