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天人合一与人文关怀 作者:常丽 大内科护士长

阅读数(18610次)

天人合一与人文关怀 作者:常丽 大内科护士长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13年6月21日

      天人合一观蕴涵丰富的哲学义理,对中医学的理论思维范式、认知模式及价值取向具有深刻影响。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秉承了中华文明的内蕴精华,在博大精深的精神涵养下流传并恩泽于世。其中,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对中医学的理论思维范式、认知模式及价值取向具有深刻影响,蕴涵了丰富的哲学义理,解读其人文内涵义理、阐明其在中医学中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当今中医学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思路之整顿、拓展及深化,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天人观及天人关系理论,也称究天人之际。天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用它来指包括万物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人既包括所有人的个体,也包括整个人类,既包括人的精神意识,也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天人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主题,中国传统哲学是从天人关系的讨论中形成的。在中国哲学史上,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天人合一学说这种内部同一的观念,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使之具有整体性思维、直觉性思维、模糊性思维和阐释的多义甚至歧义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对中华文明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天人关系上,中医学不仅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论的影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重视在天之道以及落实到人的在人之德,具体而言为在天人合一观影响下,中医重天道的整体性,观时空的顺天应时性,重人德体察人情的生命精神关怀,也正是因为中医所独特的理论视觉思维模式和深切的个体生命关怀,使其具有不息的生命力。

      中医学认为, 人是宇宙间的万物之一, 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休戚相关。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变化,如季节的更替、地域的差异等, 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及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 也必然相应地反映出各种不同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 这就叫天人相应。天人相应即人与自然界相统一。

      首先,人与自然事物是统一的,人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其次,人与自然规律是统一的, 人与天地相参。人体的生理过程随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而变化。自然界四季更替,人体生理活动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内经说:东风生于春, 病在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 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 意为四季不同的风与不同的内脏之气分别相通, 所以不同的季节常会使相应的内脏生病。素问脉要精微论在描述人体脉象变化时说: 春日浮, 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 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 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比较详尽地阐述了人和自然相关联的道理,人的脉象在春夏季多表现为浮大,秋冬季多表现为沉小,也是由于机体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后,在气血活动方面引起相应性调节的反映。不仅四季如此,就是一日之中昼夜晨昏的变化, 虽然在幅度上没有四时季节那样明显, 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不同影响, 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在昼夜的变化中,疾病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例如,一般疾病多在清晨比较轻,午后逐渐加重。内经指出,早晨、中午、黄昏、夜半, 人体的阳气存在生、长、收、藏的规律, 因而病情也会随之出现病情轻重缓急的变化。内经说:阳气者, 一日而主外, 平旦清晨人气生始趋于体表,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趋向体内,气门汗孔乃闭。像这样人体的阳气白天多趋于体表, 夜间多潜于内里的运动趋向,反映了人体随着昼夜阴阳二气的变化而引起的相适应调节。其二,相参还体现在地理条件的不同会引起气候、水土、饮食居处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别,从而使人的体质有别,常见病也不同。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如果气候变化过于急剧,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适应的能力范围,或者由于人体自我调节的机能紊乱,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出现病变。因此,疾病的形成与自然和人这两方面是相关的。古人把超越人体适应能力的自然变化和其他致病的外在因素,称为邪,把人体的调节机能和抗病能力称为正。如果正气充沛,能抗御邪气,就不会生病。反之,邪气过盛, 正不胜邪,就不免发生疾病。例如,春季应暖而反寒,常易使人患风寒感冒; 夏季过于炎热,则易使人受热中暑。又如,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某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时,特别是在气压低、湿度改变明显的情况下病情易于恶化。这些都表明自然气候的改变,对疾病是有一定影响的。

      此外, 地域环境的不同, 对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 与地域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因而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 十分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密切联系,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中医主张治病必先要了解时令季节的变化因时制宜,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因而在治疗时要结合季节的变化用药,甚至可以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在防病强身方面,要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在诊断病情方面,提出: 子时午时和一年中的二至夏至、冬至为阴阳二气的转折时日;卯时、酉时和二分春分、秋分是阴阳二气平衡的时日。在这些阴阳交替的时日里,某些年老体弱的病人难于完全适应,病情容易加重恶化或死亡。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地域环境的不同,相应调整治法方药。例如 ,同是外感病, 高寒地带的患者多表现为寒在外而热在内,治疗宜散表寒,清内热;低洼湿热地带的病人,多气泄于外,寒盛于中,治宜敛气温中之法。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虽然四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与疾病的发生相关联,但由于人的体质有别,男女不同,老幼有异,所以治疗时还必须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则。

      天人合一,天地人相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命题,其核心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论语曰: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这里所言之道,既指人道,亦指天道,乃天人合一之道,天道依赖人之弘扬, 认为人是实行天道的主体, 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容人事,不失人情, 其实质是基于以人为本之精神,以人为中心。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对人的价值及人的自由和发展的珍视、关注的思想体现。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承认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护理服务的载体是患者,即“以患者为中心”。因此,满足患者的需要,缩短就诊时间,及时有效治疗,尽量祛除患者身体的疾病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在护理服务实践中,要更可能多的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行为方式上的指导;尊重和同情患者,寻求与患者情感上的共鸣;满足患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每一个护理环节中,对患者始终融入关爱、尊重的服务理念,通过访视和以家人般的周到关爱,与患者建立亲情关系。

      21 世纪的医疗护理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护理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透明收费管理、护理环境管理、护理文化管理和护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要以病患要求的护理关怀,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这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主题。服务高品质为根本,提高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整体护理服务理念,将人文关怀纳入护理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临床论治重视体质因素, 强调辨体施治, 运用个体化诊治与施护, 体现出因人制宜、因体论治的指导思想,使天人合一观与护理服务的人文关怀理念相结合,彰显出中医尊天道、重人德、体人情的生命精神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