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李美娟 大外科护士长

阅读数(12481次)

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李美娟 大外科护士长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12年6月11日

      PICC系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近年国内外开展的静脉穿刺技术,适用于需长期静脉输液(7天以上)和输注刺激性、高渗性药物的患者,如: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病人输液、ICU病人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者。我院自2008年将PICC置管术引入我院以来,已在肿瘤内、外科、神经科内科、神经外科、ICU、脑病中心监护室等科室广泛开展。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一些长期卧床,静脉营养支持的慢性病患的长期血管通路的建立,逐渐被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所认可,但由于这部分病人的特殊性,长期卧床,长期用药,血管破坏、肌肉萎缩,常规的静脉穿刺不仅增加病人痛苦,也增加护理工作的难度,为这部分病人提供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是我们护理工作者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但在常规PICC应用指征中,肘部血管条件差严重影响了置管的成功率,限制了一部分患者的使用。

      2011年9月,我院5名静疗小组的核心成员,参加了美国巴德公司和徐州市护理学会组织的PICC置管及维护培训考核,学习了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经过3个月的临床实践,2人取得置管资质,使得PICC穿刺方法又有了新的突破,使一些血管条件差、肥胖、血管脆性大、血管纤细或看不见的病人一针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时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血管的创伤、出血量等并发症的发生,程度的减轻病人穿刺痛苦。

      塞丁格(Seldinger)穿刺术是经皮穿刺并用导丝交换方式置入各种导管的技术,于1953年由瑞典一位名叫塞丁格的放射科医师发明。改良塞丁格技术是将原塞丁格技术中单一功能的扩张器改变为扩张器、插管鞘组件,便于从外周血管置入插管鞘送入PICC导管。

      改良塞丁格穿刺法置管与传统PICC置管比较:(1)由肘窝或肘关节下置管移到肘关节上,由14 G针头改为20 G针头(普通7、8号针),此处血管直行,血管管径粗,血流速度快,导管在血管内处于漂浮状态,穿刺和送血管鞘时,不易损伤血管内膜(2)该处平坦,无菌贴膜易于固定,有效减少置管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3)减少PICC导管随着肘关节活动在静脉内牵拉、摩擦静脉内膜及进入或退出静脉等问题,并可避免肘关节的汗液刺激引起的不适,减少感染、机械性静脉炎、血栓的发生,保障了静脉治疗顺利完成。

      自2011年9月我院静疗小组开展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置管后,成功为肿瘤内科,外科,ICU、NICU,神经内科病人置管,尤其是神经内科和NICU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多数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外周静脉血管损伤严重,传统的PICC置管方法根本无法穿刺成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法置管后,已为30余名患者成功置管,成功率为97%,使我院PICC置管水平更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处于领先地位,满足临床治疗需要,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穿刺成功率是置管成功的保障。 改良塞丁格穿刺法置管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中更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了穿刺的痛苦,减少了置管后的并发症。同时,2011年1月新的INS标准(美国静脉输液指南)推荐:PICC穿刺中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我们通过临床实践也证明,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法置管不仅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穿刺点出血、感染、静脉炎发生率等显著低于传统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