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膏方治疗疾病的历史渊源

阅读数(9713次)

膏方治疗疾病的历史渊源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14年10月16日

膏方又称“煎膏”、“膏滋”,乃中医丸、散、膏、丹网大传统剂型之一。其现代的制作方法是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取汁浓缩后,加入胶、糖调制而成。而在古时亦有用动物脂肪合剂者,或无胶和脂肪,而单纯将药物浓煎后制成膏剂的制作方法。

关于膏剂的剂型,在《五十二病方》、《灵柩》、《神农本草经》等早期著作中均有记找。主要有马膏、豚膏、蛇膏等。用于治疗创面、卒口僻、坏疽、疥癣、皮肤骚痒、产痂等疾患,以外用为主,亦有内服者,如《灵柩》记载发于咽喉之道,服豚膏的治法。而《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膏剂则以内服为主,如猪膏发煎和大乌头煎,分别用于治疗黄疸和寒疝腹痛,而且有较详细的制作加工方法。可以看出,在制剂上己俱有现代膏方加工方法的雏形。

《肘后方》在"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一章中收我了7首合剂,其中裴氏五毒神膏、陈元膏、华佗虎骨膏等兼可外用内服,然其主治具以“疗百病”、“疗中恶暴百病”笼统言之,而观其药味多用附子、细辛、巴豆、乌头等峻猛攻邪之品,亦不乏雄黄、朱砂等矿物类药,也反映出当时服石之风。上述的这些膏剂其作用方向还是以祛邪疗疾为主,并无补益调理之功效,与现代意义上的有方还是有一一定的差距的。但是《小品方》所载的单地黄煎则是一首具有补虚作用的方剂,其云"主补虚除热,散乳石痈疽疮疖等热方”。

嗣后,唐、宋、金元各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方书中所收载的以滋补强壮、延年益寿见长的膏剂开始增多,如《太平圣惠方》中的神仙服黄精膏、神仙茯苓膏、枸杞煎等。《外台秘要》载陆抗膏、鹿角胶煎等。值得一提的是,此期间编撰的《饮膳正要》一书,收载的一些膏滋剂如荔枝膏、牛髓膏子、羊蜜搞等,亦食亦药,拓展了官方的使用。迨至明清之际,则是膏方发展成熟的时期。膏方的数量大增,名方迭现,如龟鹿二仙膏、琼玉膏、霞天膏、两仪膏等。在此时期青方的应用范围也得到相应的扩大,不再单一的强调其补养作用,也出现了一些补泻兼施的综合调理类的方剂,如理脾调中化湿膏、清热养肝和络膏等。同时也显现了平民化的趋势,如《验方新编》中收载的代参膏,更符合普通民众方便廉价的要求。

建国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冬令服用膏方进行养生保健及调治疾病。目前除了市售之固定处方制成的膏方外,更倾向选择较有经验的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开具更有针对性的处方,并已成为主流的方式,这是膏方发展到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