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冯皓 二十一区护士长

阅读数(12984次)

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作者:冯皓 二十一区护士长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摘要]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3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3),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行为护理。采用Fugl Meyer评定法(FMA),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进行肢体运动功能的评定,来对比两种不同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为81.13±16.28,对照组为63.14±13.26,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为护理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关键词:行为护理;脑梗死;运动功能

临床调查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脑梗死已成为目前中、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多发病。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1]:目前,世界范围内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50—200万/10万人口,其中脑梗塞高达85%。虽然近年来对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重治疗轻预防、重药物轻护理的倾向,脑梗死治疗后的致残率仍较高,尤其表现在运动功能障碍方面。为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多的护理工作者开始探索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现将我院行为护理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3例,将其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3例。全部病例的诊断均经颅脑CT或MIR检查证实,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采用单盲法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行为护理的主要内容是在患者发生脑梗死症状后第3天起,在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穴位按摩,同时对患者进行被动的体位锻炼,每天两次,每次锻炼时间约30分钟,运动幅度和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其具体措施如下:

(1)保持良好功能位:开始康复治疗时,嘱患者及参与护理的家属选择合适的床垫,保持较好的功能体位。

(2)上肢穴位按摩: 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选取患侧的合谷穴、内关穴、曲池穴、少海穴等处进行穴位按摩。在按摩穴位的同时,术者可帮助患者做一些上肢部位的运动,例如关节的屈伸、内旋、外旋、外展、内收等各项运动。

(3)下肢穴位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取患者患侧的内膝眼穴、外膝眼穴、承山穴、昆仑穴、照海穴、涌泉穴等处进行穴位按摩。在按摩的间隙,术者可帮助患者活动患侧下肢,对患侧下肢进行屈膝、屈髋运动,并对患侧髋关节进行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运动。

1.3疗效评价

采用FMA评定法[2],参照相关研究制订的疗效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共36项,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越好。上述评定均于治疗前及患者治疗后出院时进行。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将记录所得数据导入SPSS15.0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出院时FMA评分情况对比见表1,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为81.13±16.28,对照组为63.14±13.26,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血液循环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重要发病因素,局部神经功能不全或者缺失是其重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运动功能的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工作等造成严重威胁,在中医学中是属于中风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在患者气血虚弱的基础上,风、火、痰、瘀等病邪痹阻经脉,导致经脉痹阻不通是其重要的发病机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就医的及时率、救治的成功率及救治后的存活率较之前相比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致残率仍然居高不下,与此同时,患者对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积极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护理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显得尤为重要。我院采取行为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为81.13±16.28,对照组为63.14±13.26,两组相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考虑是由于通过对穴位的按摩,从而使达到疏通经脉、扶正祛邪的作用所致。现代医学认为,由于中枢神经组织在结构上及功能上的可塑性,使得不少神经细胞在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后可以出现再生的情况[3]。行为护理通过进行正常的功能训练活动来对神经细胞的再生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促进患者正常功能活动的再建,达到运动功能在程度上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致残率,提高其生存质量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行为护理在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周洪梅.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J].牡丹江医学院      学报,2013,34(1):84-86.

[2] 谬鸿行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156.

[3] 李慧萍,李惠琳.行为护理对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 志,2012,28(1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