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领悟 作者:常丽 大内科护士长
五月的天空是湛蓝的,花儿是清香的,叶儿是嫩绿的,树木是茂盛的,鸟儿的歌声是清脆的,婉转的,五月的护士是骄傲的,自豪的,因为我们是白衣天使。
在200多年前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克里米亚战场上,战士门在浴血奋战。在枪林弹雨中,一个个白色的身影穿梭在各伤员之中,她们熟练的为伤员包扎伤口,固定患肢,安慰伤员,抬着伤员迅速脱离死亡。在离战场不远的战地医院,忙碌的身影,或为伤员清洗伤口, 或为伤员准备饭菜。在朦胧的月色中,一名白衣女子,提着一盏油灯在巡视病房,那摇曳的灯光,把她的身影拖的老长……一位伤员用崇敬与爱慕的眼光望着她,伏下身去亲吻她的影子。这就是南丁格尔,我们伟大的护理先驱。在她与她的姐妹们的努力下,将死亡率从40%多降为2%,从此就有了护理这个专业。
因为护理工作的神圣,才有了“壁影之吻”,因为护士工作的奉献与付出,才使得南丁格尔精神代代相传。回忆自己32年护理工作的点点滴滴,栉风沐雨、平凡而琐碎,有辛酸、有快乐、有泪水、更有收获。当听到那些无助的呻吟,当看到那些满脸的痛楚,当感受血和肉视觉的冲击,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击,我们会把同情化为行动,尽心尽力的护理病人,默默奉献的是一丝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腔真情。感同身受,用心守护,用爱慰藉,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注满真真的情、浓浓的爱,浇灌着患者干涸的心田。当病人因我们的护理而康复,当把垂危的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作为护士,纯洁的心灵,无私的爱,我们又是何等自豪?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隆冬腊月,一位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的八十多岁的老人住进心内科病房。在护士长日查房中,我通过治疗性沟通,了解到老人因治病而负债累累,两个已成家立业的儿子早已不再踏进家门。老人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每天的膳食多是稀饭、馒头加咸菜、素菜。工作了许多年,对这样的事早已见惯不怪了。因此,在一瞬间的怜悯安慰过后,又对床位护士进行了治疗指导与护理交代,并未对他有太多的在意。直到二天后一个深夜的护士长总值班,当班的我和夜班护士巡视病床时,在朦胧的灯光下,听到老人压抑许久的哭声,那是怎样的一种悲恸呀,那是发自内心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温情的呼唤!静静的靠在门边,我流泪了,为自己的麻木不仁痛心,这一刻万念俱灰的老人在生命的后时光是多么的渴望着亲情和温暖!他是如此的渴望!我不禁慢慢走到老人床前,紧紧握住老人枯瘦如柴的双手……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老人却在大家的关心中赢弱,似乎已经看到死神在渐渐迫近。有一天傍晚,我查房再次来到病房,竟看到久未下床的老人颤微微的依在窗前,听着从窗外传来的飘渺的歌声,是那首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听着听着,老人满布皱纹的脸上浮现出久违的笑容。春节快要到了,为了让留院病人过得开心些,我组织护士们在病区走廊墙上插上花蓝,在每个病房门上都挂上心形小红灯笼和彩色气球,为病人营造出浓郁的温馨情怀,以表达对病人的新年祝福。老人似乎也在新年的脚步声中增添了一丝活力,但是,我发现老人每次看见我时却有些欲言又止。于是,在一个雪天的午后,我来到老人床前,和老人聊起了家常,知道了老人的坎坷而又凄美的人生故事,看着老人微红的双颊怅然的眼神,我突然有了决定,当天傍晚,我从家中拿来了收录机和《中国民歌》磁带,在老人的兴奋等待中,那熟悉的情歌响起来,那注满美好善良的歌声如一阵温柔的风在病区里荡漾开去,老人的脸上洋溢着憧憬,似乎又回到了那遥远的地方,看到那美丽的桃花盛开……
冬天很快过去了,终于在春暖花开的一个周日的傍晚,老人再次发病。这一次病发的很突然,当我闻讯从家中赶来时,老人已说不出话来,而他的两个儿子竟已拎来了送老衣裳。紧握着老人枯瘦无力的手,我终于泪流满面。老人瞪着浊黄的眸子呆呆的看着窗外,聆听那远处细弱游丝的歌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音乐声中,笑容在老人晦暗枯黄的脸上绽开……我们抢救了两个小时,终还是不能挽回老人的生命。老人走了,我们心里都不是滋味,大家默默地给老人打来热水擦洗身体,换上送老衣,联系车辆,安慰他的两个儿子,终从他们的眼神中感受到那种朴实的谢意……这是给我们的安慰。
日子在继续,有关于老人的记忆也渐渐的淡去,在这年初夏的一个早晨,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一束鲜花。白的百合,红的玫瑰,紫的丁香,黄的雏菊……而送花人竟是那已经离去一个多月的老人,他用那微少的积蓄提前预定了鲜花,在护士节这天送给我及护理姐妹们的祝福。眼泪不可抑制的流下,那个可爱的老人啊,在他人生路程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我和护理姐妹们只给了他那么一点点的温暖,而他却回报了我们整个的花园。老人走了,可是,在这一刻,我却触摸到老人对生命至爱的火热的心。感谢那鲜花,感谢那歌声,感谢那护患情深,更感谢那已离去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命中美丽的绝唱。在那一刻化作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