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不仅气温高,且湿度大,身体也面临诸多挑战,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夏季养生重在顺应天时、调和阴阳,正确养生可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日常防护要点
科学控温? 空调温度控制在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超过6~8℃,避免冷热交替诱发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避免出汗后直接饮用冰水或冲凉水澡,减少血管剧烈收缩风险。
适度活动 清晨避免突然起床或剧烈运动,建议醒后静卧片刻再缓慢起身。减少高温时段外出,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低强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心阴。
情绪管理 高温易引发烦躁焦虑,建议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保持心态平和,降低心肌耗氧量。
作息规律 顺应昼长夜短,可稍晚睡(不超23点)、早起(6点左右),中午小憩15-30分钟养心。
饮食与补水建议
清淡饮食 中医认为夏季为心之所主,其味在苦,应适当补充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莴笋、芹菜、蒲公英、莲子、百合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苦味蔬菜中含有丰富的具有消暑、退热、提神和健胃功能的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对人体有利,另外,平素饮食还应该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
科学补水 少量多次饮水,每日总量1500~2000ml,可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避免血液过度黏稠。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夏季炎热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
注意健康监测
定期检查 监测血压、心率变化,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切忌擅自停药。
识别隐匿症状? 警惕无痛性心肌梗死(如恶心、头晕、冷汗)及类似胃痛的放射性不适,糖尿病患者尤需注意。
冬病夏治中医智慧
基于中医“天人相应”和“治未病”理论,冬季易发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如哮喘、关节炎等),在夏季阳气旺盛时通过温补等方法调理,采用三伏贴、艾灸、内服中药方剂等方法,借助自然界的温热能量驱散体内寒邪,平衡阴阳,增强抗病能力,减少冬季发病。
夏季养生重在“清、调、养”,通过饮食清淡、作息有序、情志平和等,来平衡阴阳,顺应天时,方能安然度夏,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老年患者夏季需综合调控环境、饮食及生活习惯,重点防范高温引发的血流异常和血压波动,同时加强健康监测与应急准备,以降低急性事件发生风险。
专家介绍
夏 莉
主任中医师
医学硕士
徐州市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康复医学会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睡眠障碍、高脂血症、便秘、胃肠道疾病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及多种疑难杂症。
门诊时间:周四全天
联系电话:1395219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