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养心堂┃夏季炎热血压高 中医降压有妙方

阅读数(112次)

养心堂┃夏季炎热血压高 中医降压有妙方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最后更新时间:2025年8月1日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高血压患者的身体也面临着炙热“烤”验。中医认为,心脏如同天上的太阳,与夏季的阳气相通。夏季,心火旺盛,气血外浮,血压易出现波动。同时暑热不仅是一种气候现象,还是一种能伤害人体的“邪气”,容易耗散人的气力和津液,导致头晕、胸闷、乏力等症状。关键是暑热还容易与湿气结合,形成“暑湿”之邪,进一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加重血压的不稳定。
      夏季高血压的管理需顺应天时,调和阴阳平衡。很多患者误以为夏季血压自然下降便放松警惕,实则此时若调治不当,病情反而容易反复。因此科学调养,保持血压平稳,是高血压患者夏季养生的重中之重。

暑热高涨 心肝火旺

       高血压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其发病与肝、肾、心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素问》有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揭示了肝脏在高血压发病中的核心地位。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夏季暑气当令,暑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易耗散津气,致心气亏虚,头晕胸闷乏力;暑易挟湿,阻滞气机,导致身重脘痞,胸闷呕恶。若加之贪凉饮冷、长时间吹空调,易使寒邪入侵,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血压波动。在此阶段,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失眠、烦躁易怒等症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夏季高血压的波动,与“火”“湿”交织有关,需从清热祛湿、平肝潜阳入手。夏季,人体阳气外发,腠理疏松,是调整脏腑功能、稳定血压的良好时机。《黄帝内经·素问》称:“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通过辨证施治,运用经典方剂(如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传统运动疗法(如太极、八段锦调和气血)、针刺疗法(如太冲穴、阳陵泉穴疏肝理气)等综合手段,可有效改善高血压症状,减少西药依赖,降低靶器官损害风险。

中医妙招来降压

      除了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传统运动疗法如太极、八段锦、气功、瑜伽等既有即刻降压作用,也有远期降压疗效。
      针刺疗法不仅可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而且能平稳降压,减少并发症及靶器官损害。突发头昏眼晕的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针刺或者按摩太冲穴(位于人体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是肝经上的“消气穴”,是容易着急上火之人的一大法宝。也可以联合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平降肝火、疏肝解郁,加强降压疗效。
      气候炎热,高血压患者常见情绪急躁易怒,或情绪低落抑郁、抑郁不欢、沉默寡言进而引发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等。此时可取阳陵泉穴(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进行降压止痛治疗。针对痰湿重的高血压患者,可取足三里(全身强壮要穴)、丰隆(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以加强降压疗效。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度……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愿大家高温季节健康养生,血压平稳。

专家介绍


刘 敏
心内科三病区主任
主任中医师 医学博士

      江苏省第三批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徐州市健康知识宣讲公益联盟首批“公益宣讲师”。现任江苏省中医学会青年委员常务委员,江苏省心系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高血压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课程建设指导专家库专家,徐州市医学会心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徐州市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中医药学会委员,徐州市医保基金安全监管队伍人才库成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理事。
      从事心血管临床诊疗二十余年,曾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中医院进修一年,多次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参与培训及学术交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攻单双腔起搏器植入术、胶囊起搏器、左束支起搏器植入、ICD、CRTP/D植入。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高血压等心脏疾病。尤其擅长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药调治。
      门诊时间:周一、周五全天,周三上午名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