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冠心病中医内治法

阅读数(3115次)

冠心病中医内治法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09年8月11日

   几千年来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的 “胸痹”、“心悸”、“喘证”等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对冠心病认识和中药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不断丰富,临床疗效也不断提高。冠心病常用内治法有:

   1.活血化瘀法

   冠心病主要的病理机制之一为“血行不畅,瘀滞内结”,“血行不畅,瘀滞内结”是指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迟缓、阻滞、凝聚、甚至脉闭血停,具体可表现为血栓形成和动脉管腔狭窄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及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异常,多表现为冠状动脉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所致血流量降低的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表现为血液的高“浓、粘、凝、集”倾向;微循环障碍,多表现微血管痉挛、变形、狭窄或缩窄和闭塞,周围渗出,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等。

   2.理气法

   气机运行障碍是冠心病主要的病理机制。冠心病“气滞”为指心脉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具体可表现为胸胁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与情志因素有关。冠心病“气闭”是指大怒或暴惊致使气机闭塞,心脉闭阻。多表现为胸痛剧烈、难以缓解、脉沉、重则昏迷晕厥。

   3.补益法

   冠心病气虚为指心气亏虚、血行无力,具体可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乏力,倦怠懒言,自汗,纳呆,舌淡或有紫气,体胖,苔白,脉细弱无力,或涩或结,与活动易加重。冠心病阴血虚是指心之阴血亏耗,脏腑失荣。多表现为胸痛隐隐、心悸气短,面色萎黄,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形体消瘦,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舌淡红,苔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疾或促。冠心病阳虚是指阳气亏虚,温运无力。多表现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稍动即喘甚,甚则不能平卧,心悸怔忡,疲倦乏力,畏寒肢冷,面色青灰或晦暗,腹胀纳呆,肢体浮肿,舌淡暗或有瘀斑,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或结、代。

   4.化痰调脂法

   化痰调脂法是针对“痰脂证”而设,能祛痰调脂、软脉和脉的一种的治疗方法。痰脂滞脉是冠心病发病的基石。冠心病痰浊证为指湿痰浊脂、滞脉不畅,具体可表现为胸闷重而痛,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5.利水法

   利水法是针对水液在体内代谢失常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一种治疗法则。心主血脉,水液又是心血的重要成分。临床上水液输注过快、过多可致心脏病变,而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往往阳虚血瘀而致水液输布失常。临床多表现为水肿,初起尤以肢体下垂部位明显如双下肢、腰骶部,渐延及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部分患者可出现胸水、腹水等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