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康熙与中医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世称康熙帝,不仅是一个有魄力、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平定三藩叛乱,同俄国签订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建立了不小的功勋,而且还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前人余金在《熙朝新语》中称其“天纵聪明,留心格物”,在繁忙的政事之外,留心中医药科学,留下许多真知灼见,在古代帝王中是不多见的。

康熙帝非常看重医生的医德修养,认为医生是济世救人的,“存心济世”是“医家之德”,应该具备“纯良仁爱”的道德品质。他在教授皇子的《庭训格言》谆谆告诫医生应做到:“盖脉理至微,医理至深。今之医生若肯以应酬之功用与诵读之际,推求奥妙,研究深微,审医案、推脉理,治人之病,如己之病,不务名利,不分贵贱,则临证必有一番心思,用药必有一番识见,施而必应,感而遂通,鲜有不能取效者矣。”指出医生务必精研医理,勤于临床,不务虚名,这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康熙帝对中医经典著作多有研读,他在政事之暇撰写的科学论文《康熙几暇格物编》中很多篇幅涉及医药知识。在《浮白》篇中指出浮白是人体穴位,而不是指饮酒,“人但知为饮罚爵,不知浮白乃人身气穴之一”,引用《素问·黄帝问气穴篇》曰:“目瞳子、浮白二穴”,指出其位置在耳后入发际处,是足太阳、少阳之会穴。康熙帝还仔细考订水沟穴又叫“人中”的原委,前人对于“人中”穴有多种解释,一种是有关脉学和奇经之类的医学著作认为,“任、督二脉,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会于素 、水沟、 交三穴。三穴为面中三水沟,又为三之中,故名人中”;另一种说法认为人有九窍,自鼻以上皆成对,自口以下都是单一的,水沟居其中,所以叫“人中”。康熙认为仅仅解释了“中”的含义而已。王逵《蠡海集》指出,所谓“人中”,天给人提供五气,由鼻子承接;地给人提供五味,由口承接;“人中”正居人身的天、地之中。康熙认为这种解释牵强附会,“盖人受天地纯全之气成,四肢百骸能得其全。”并非由口鼻分别承接五气和五味的。后,康熙提出自己的看法:“凡寓兽亦似人形,而其鼻柱直唇之间,纵无此水沟一段。以此辨人之异与兽,水沟之所以得‘人中’名也。”此说虽无根据,但足见康熙帝做学问是非常认真严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