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历史和优势
徐州市中医院内三科主任 医学硕士 主任医师 教授 王智明
一、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历史悠久和丰富经验的优势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非常久远。中国是认识糖尿病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千多年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病因病机、预后转归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只是那时没有糖尿病这个词,古人称做“消渴”。这个记载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现代中医认为“消渴”和糖尿病密切相关,或者说主要是糖尿病的一个阶段。“因渴而消瘦”,糖尿病严重的时候都会出现“三多一少”的现象,“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 三多),肌肉消瘦(一少)。古代诊断糖尿病,诊断“消渴”,都是靠“三多一少”。某人近瘦成这样子,渴的要命,吃的也多,尿的也多,医生一看就说是“消渴症”。隋唐时期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更明确指出“消渴病”口渴多饮,尿有甜味,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方》则认为消渴病患者脾虚或肾虚,导致水谷精微下流,所以尿甜。其后,历代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又不断深化,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还包括食疗、运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等方面,积累了几千年的丰富经验。所以说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优势。
二、中医治疗糖尿病有不断深化、与时俱进的优势
现在的糖尿病和古代的消渴已经大有不同。现在医生是依据血糖来诊断糖尿病的。血糖达到了诊断值,就可以诊断“糖尿病”。虽然血糖高,如果没有高到出现“三多一少”的血糖水平的话,他还是糖尿病,可是因为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古代中医无法诊断,他说不是“消渴”,现在糖尿病人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消,也没有渴,不是过去古代讲的“消渴症”。 古代可能没有认识,现在需要重新认识。这一部分的糖尿病人,现代中医称其为“无消渴糖尿病”。现代中医对于“无消渴糖尿病”类型的治疗效果非常好, 建国以来,特别是国家把糖尿病列为“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以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科研工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和特色诊疗技术。显示出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三、中医治疗糖尿病有理念上的优势
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中医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可能和西医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一种平衡状况。中医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治病也是“以平为期”。西医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非常强调降糖达标,而中医认为任何一个病并不是把指标下降了,这个病就算解决了,例如:我们会发现强制压下血糖指标以后,有的患者反而会发生许多不适:腹胀、乏力、口苦、便秘等等还有莫名烦恼。因为指标达标并不代表着你所有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全都正常了,你没有别的问题了,所以中医认为“指标达标”是非常重要的,该用西药就用,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紊乱要用中药调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控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又例如夏暑之际,许多病友血糖不稳,难于控制而且头晕体倦,中医辩证属暑湿,与藿香正气液口服,既能解决症状,又能稳定血糖。但是动物实验并没有发现藿香正气液口服能够降低血糖!可见中医可能更强调的是患病治“人”。中医讲究生态大系统医学思想,中医理论把人放在自然界里,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员,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会影响自然界,自然界也会影响人。人身上可能有很多的病,但是病是在人的身上,而这个人既有生理病理的病,同时也有心理的问题,对于人来说,和生活环境发生关系,和社会环境也发生关系,所以一个人得糖尿病绝不是单纯的自己的问题。
特别强调治病要个体化的理念:
中医治病强调因人而异,真正体现人文关怀!虽然同样都是糖尿病,但是糖尿病有不同的类型。比如糖尿病有原发的、有继发的,糖尿病有老年的,也有中年的,年轻的,甚至儿童的。糖尿病人有胖的有瘦的,糖尿病有各种原因形成的。比如除了原发糖尿病以外,还有继发性的,比如继发性肥胖的,继发性各种内分泌疾病的。另外像肝炎性的,可能因为肝硬化、肝癌,肝对糖调整出现问题。胰腺性糖尿病,比如说胰腺的肿瘤,一些重症的胰腺炎等等。中医认为人群体质不同,病因复杂,患病后临床证候表现必然千差万别,治则治法和选方用药当然也应有所区别。中医称之为“辨证论治”,体现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个体化治疗思想。不可能凭一张处方,一味药物解决糖尿病不同患者和糖尿病不同阶段异常复杂的病情变化。实际上中医对发现糖尿病已经确诊的病人,是按不同的表现的类型(诊型)治疗的,比如说有一百个糖尿病病人,如果西药可能逃不出去五种类别的降糖药,从中医来讲,就完全不是五种类别的药能包揽的,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医生会根据临床
经验去看,他会依据每一个人的精气神的不同,包括形体的差异,疾病寒热性质的不一样,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盛衰甚至性别、脾气喜好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方案。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医生抓住你的病机,使得脏腑功能协调,无疑对健康疾病的防治都是有利的。
中医的“治未病”理念预防糖尿病:
中医注重养生、治未病的理念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现在的人都能完全按照古人的防病理念生活,糖尿病患者就不会这么多。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治疗的时候,很注重对于并发症的提前预防。不仅是并发症,对糖尿病本身的提前预防也很重视。比如在糖尿病之前的血糖已经开始异常,但是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水平,这一段是属于糖尿病的前期,如何从这个阶段阻止它发展成为糖尿病;得了糖尿病以后,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现糖尿病的并发症,如何预防向严重的糖尿病的并发症发展?这是中医重视的。所以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时候,从发现糖尿病那一天起,就开始用预防并发症的药物,这样可以使并发症出
现的时间、出现的程度大大延迟。在治疗疾病上,真正的高水平,应该是见微知著,应该在疾病的早期去发现,去阻断,不要等到各种客观指标都已经出现明显异常了,再去考虑治疗,这就是中医传世经典——《黄帝内经》所倡导的“上医治未病”理念。例如2型糖尿病来说,很多孩子或者是小的时候,出生低体重的孩子将来走到成年以后,比正常孩子得糖尿病的几率要大,从体重来讲,低体重儿糖尿病比一般的要高发。从中医来讲,你有体质的偏差,有这个问题,在早期的时候,就要注意调节,这就是治未病的观点,从小的时候,甚至就可以发现你体质的偏差,就可以纠正弥补,对这种孩子帮助他调整体质状态,就可以让他将来得糖尿病的机会小一些。
再举个肥胖儿的例子,现在10几岁、20几岁的小孩就很胖了,是2型糖尿病的后备军,本身体质就比较偏差。这样的人将来就容易得2型糖尿病。中医把胖的孩子,包括胖的人群分成肉人、脂人、膏人,分别有自己的对应方法,这样对预防疾病是有利的,中医把任何一个病都看成偏差到了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界限的时候就是病了。所以我们在没有到达这个度的时候,注意纠正这种偏差,实际上就相对的来讲是可以预防糖尿病的。
四.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特点和实际优势
1、中医药有改善糖尿病临床症状及其并发症的优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十分复杂,有主观症状(只有病人自己感觉得到),也有客观症状(医学上可以检测到),有糖尿病特有的症状,也有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无论是什么症状,对患者来说同样都是痛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中医药确实具有显著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例如有些经过西药综合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仍然存在一些症状,如口干又不想喝水,疲乏无力,体弱多汗等气阴两虚的表现,西医对此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这时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采用益气养阴、填补肝肾等中医治疗的方法,取得良好疗效。又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植物神经病变汗出异常,服用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或配合中药活血化瘀以及温通之剂外洗,采取辨证论治、调和营卫治法,常可取得较好的改善症状的作用。
2、中医在糖尿病治疗上的特点优势: 中医药有整体调节、多靶点作用的特点和优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西药口服降糖药的作用特点完全不同。磺脲类降糖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双胍类降糖药通过改善胰岛素利用降低血糖,拜唐苹通过抑制小肠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作用机理明确。中药则是通过整体调节,通过综合作用而取得疗效。对于一张中药复方甚至一味中药来说,往往既有减低胰岛素抵抗作用,又有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更有一定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和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有的还常常兼有调节血脂、抗凝、改善血流变、降低血粘度、促进微循环、清除自由基、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清热益气对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课题,应用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对清热益气对药与胰岛素增敏剂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进行了对照研究。整体实验结果显示:中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鼠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游离脂肪酸血症和高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减轻高糖、高脂导致的胰岛β细胞损害,提高模型动物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中药能上调肠系膜脂肪组织PPARγ mRNA和蛋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