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热力烧(烫)伤
热力烧(烫)伤的伤因可分两类:一为火焰烧伤,如炉火、山火、林火、房子失火、易燃物爆炸(煤气、汽油、煤油)等引起的烧伤;二为烫伤,如开水、热汤、热油、蒸汽等的烫伤。烧(烫)伤患者,以小孩为多,约占全部烧(烫)伤的42.15%。
1.烧(烫)伤的急救原则
(1)要使患者立即除去或脱离热源。
(2)迅速扑灭火焰或燃烧物。
(3)给患者快速进行清洁与包扎。
(4)尽快将患者送医院救治。
2.烧(烫)伤的病状与体征
烧(烫)伤一般分为三度:
Ⅰ度:表皮受伤,局部发红、肿胀、疼痛、表面较干而无水泡。
Ⅱ度:表皮全层坏死,局部红肿、疼痛剧烈、有明显水泡;如伤面愈合,会留有轻度疤痕。
Ⅲ度:表皮全层以及皮下组织、肌肉、骨骼均损伤,局部疼痛消失,组织呈黑色焦痂,不起水泡。如伤面愈合,留下疤痕或造成残废。
3.烧(烫)伤分类标准
根据我国1970年全国烧伤防治研究班制定的标准为:
(1)轻度:烧(烫)伤面积为10%以下的Ⅱ度伤。
(2)中度:烧(烫)伤面积为11~30%或Ⅲ度伤面积在10%以下。
(3)重度:烧(烫)伤面积为31~50%或Ⅲ度伤面积在11~20%之间,或烧(烫)伤面积不到30%,但有严重休克、全身严重创伤或合并化学中毒、呼吸道烧(烫)伤其中之一者。
(4)特重度:烧(烫)伤面积在50%以上,或Ⅲ度伤面积在20%以上者。
知道了上述分类,对指导现场抢救大有好处。除轻度烧(烫)伤患者,伤情很轻不需送院外,其余均应迅速送到医院抢救治疗。
4.对烧(烫)伤的抢救与治疗要求
(1)无论被烧或被烫,均应立即脱去着火或被热液浸透的衣服:或用水浇灭燃烧的衣服火焰,如有水塘、河溪可迅速入水灭火;无水时可就地卧倒慢慢滚动全身而灭火;或将身边棉被、大衣等浸湿后覆盖着火处,以隔绝空气,使火自灭。
(2)身上起火时千万不可乱跑,以免风助火燃,加重烧伤;火势很旺时不可用手扑打,以免烧坏手指。在被火围困场合,切忌乱喊大叫,以免吸入火焰,造成呼吸道烧伤。
(3)除去热源后,应用冷水给伤员冲身或将他泡在水中,以求迅速降温。但炽热金属烧伤时,在热金属附着伤面时,不可向伤员身上泼水,以免将其皮肉撕裂掉。
(4)对各类烧(烫)伤应视情处理。煤气中毒病人引起的烧伤,应以中毒抢救为主(见“煤气中毒”部分),同时对烧伤进行救治;呼吸道烧伤时,应先去掉口、鼻内吸入的污物,再冲刷干净口、鼻,然后,可灌、涂鸡蛋清液,以保护其呼吸道粘膜;凡有休克、昏迷者,除注意其保暖外,还应给予温热糖盐饮料或咖啡、浓茶,以促其苏醒。总之,此时以对症处理为主,保护生命为主,不可过于求繁求细,以免延误紧急救治时机。
(5)凡是Ⅱ、Ⅲ度烧(烫)伤员及有昏迷、呼吸道烧伤者,应尽早安全送往医院救治。护送途中,使伤员取仰卧或侧卧(呼吸道烧伤者)位,以便于伤员排出其口鼻内污物和便于时刻观察伤者呼吸、脉搏等生命指征。
(6)凡是小面积的轻度烧(烫)伤在家庭处理时,应先用淡盐水或冷开水冲洗创面,然后,立即涂上獾油或用酱油、蜂蜜、植物油、黄瓜汁、鸡蛋清、凡士林等的任何一种涂擦,目的是保护创面,防止起泡与感染。若已起泡,一定不可穿破,因泡破容易引起感染。对烧(烫)伤处,可用金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或磺胺等任何一种软膏涂擦。创面可以暴露,保持干燥,又防感染。如家中有红外线灯(用台灯灯泡即可)直接照射受伤局部,有促进愈合、防止感染和止痛作用,但距离不可大近,防止烤伤皮肤。如烧(烫)伤结痂后痂下有脓,应先用消毒棉纱蘸消毒淡盐水、呋喃西林或3%双氧水等揭痂去脓后,再敷盖浸有0.2~0.5%庆大霉素或10%新霉素溶液的纱布,保护好创面。
如有条件,可采用中药大黄适量,焙研粉末,用蛋清或麻油调糊涂于创面;也可用生地榆、大黄各30克,焙研细末,用植物油调匀后敷于创面;对小儿烫伤,可用绿豆粉30克、鸡蛋2个取清拌匀擦患处;如烧烫伤有化脓,去痂或脓后,用黄柏、黄连、生地榆各适量,焙研细末后,用桐油调匀为糊状,敷于创面,每日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