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医“肾”和现代医学“肾脏”有什么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出现晨起眼睑浮肿,腰背酸痛,精神疲乏,头晕健忘、耳鸣耳聋等等不适,自然就会想到“肾虚”。那么,肾虚到底是怎么回事,肾虚就是肾脏疾病吗?概括地讲,肾虚不等同于肾脏疾病,但是肾虚症状和肾脏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肾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脏器 中国古代医家认为:父母两精交媾,先成胚芽,然后便发育为“肾”,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可近似地理解为今人所说的“遗传基因”)即藏之于肾,故有“肾为先天之本”的说法。也许从五行学说中推导出肾属水、主冬、水下行而静,冬则蛰藏,或受启于它因,古医家认为肾有司“封藏”的功能特点。这具体表现在将“精”(包括先天之精,也包括后天之精)密固于肾中而为肾精,使这类维系生命的重要物质不至于无谓地耗损或流失,能发挥其促进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功能,故有“肾主藏精,所藏之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之说。此外,与现代认识相一致,中医理论强调“肾主水” ,指肾是水液代谢的主要脏器。而小便是由肾中阳气蒸腾体内津液形成的,水液流经肾脏,有用的留存,滤出浊的,并将其暂贮于膀胱,定时排出体外。脾肺等脏也参与了体内津液的输布,但肺脾等脏的这一功能有赖于肾中阳气的推动,故中医理论中,肾调节并决定着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是为“肾主水”之义。所以肾为先天之本,具有藏精,主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谢,主纳气,主骨,生髓,充脑,开窍于耳,司二便,其华在发等功能。“藏精、主骨、生髓”,蕴涵着肾与造血有关。而现代医学中“肾脏”的概念是指解剖上的一个器官,其生理功能主要是生成尿液,排泄代谢产物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又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族、激肽类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调节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水盐代谢和促进生血。中医学所谓的肾,不光是解剖意义上的肾脏器官,与西医学所提及的肾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的意义更广泛,生理功能涉及面更广。
肾虚是一个综合证候群 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以症状来定证侯。具有肾虚症状的人,多被诊断为“肾虚证”。具体地说,在意志方面表现为信心不足,缺乏自信,工作没热情,生活没激情,没有目标和方向;在脑力方面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作效率降低等;在性功能方面表现为男子性欲降低,阳痿或遗精、滑精、早泄,不育,女子闭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在泌尿方面表现为尿频、多尿、小便清长、水肿等症状,或表现为健忘失眠,骨骼与关节疼痛,腰膝酸软,贫血,乏力,眩晕耳鸣,听力衰减,头发脱落或须发早白,牙齿松动易落,容颜早衰,皮肤皱纹和色斑等等,都说明您可能患了肾虚证。以上这些纷繁复杂的症状都归属于中医肾虚范畴。从以上这些症状可以看出,肾虚与人体的生长、发育、智力、骨骼、血液、衰老、生育乃致生命的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可以理解为一个综合证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