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少量蛋白尿仍需高度重视

阅读数(2839次)

少量蛋白尿仍需高度重视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11年9月22日

      市中医院肾病科主任陈鹏提醒大家:肾脏是个任劳任怨的脏器,它肩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受了伤害却不喊疼。而一旦身体出现报警信号,肾脏常常已经失去一半的功能——

      肾脏就像人体的下水道

  你知道吗?我国有1亿以上的人患有慢性肾病。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制定的《慢性肾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把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肾脏损伤持续达到三个月的人群,都归入“慢性肾病”的行列,而肾脏损伤,即指肾脏的形态结构(B超或病理活检结果)发生变化,也包括尿检、肾功能出现任何异常。

  肾脏的血流量很大,24h内两侧肾脏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高达180升,每分钟肾小球滤过率为125毫升,体内产生的很多毒素都要从肾脏排出,肾脏就像家里的下水道,很容易受到损害而堵塞。如果大部分肾小球功能丧失,“下水道”基本不通,体内就会充满了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

  得了慢性肾病,并不意味着就会一步步滑向透析、换肾的深渊。同样是慢性肾病,终往往会有不同的命运,而决定命运的,包括引发肾病的原因、病理类型,是否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肾病的病因主要有: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间质性肾炎、多囊肾、肾结石等。

  临床所说的慢性肾炎,实际是多种肾炎的一个总称,其中包括了多种治疗和预后各不相同的肾小球疾病,如微小病变、局灶节段硬化、膜性肾病、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等。仅仅通过临床体检,是不能分辨的,必须经过肾脏活检,俗称“肾穿刺”才能明确诊断。慢性肾炎的治疗与肾活检的结果至关重要。慢性肾炎犹如一辆单行列车,如果没有规范的治疗,列车自然开向尿毒症这个终点站。列车开行的速度取决于其不同的病理类型,以及治疗是否规范、及时。

  糖尿病、高血压等继发的肾病,由于是缓慢进展的,能否使之缓行,取决于发现的时机。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期是个分水岭。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或更早发现肾脏异常,通过对血压和血糖良好控制,便可以拯救肾脏,而如果等到出现较多白蛋白尿(>0.3g/d)或肾脏结构已经出现变化,便很难阻止其匆匆的脚步。

  是否会进入尿毒症期,取决于发现时的肾功能水平,以及以后肾功能下降的速度:发现得越晚,下降得越快,就会更快进入到终末期。

  让我们算一笔账:一般正常人在40岁以后,衡量肾功能的肾小球滤过率平均每年下降1毫升/分钟,按正常值是100毫升/分钟来算,到了80岁,将下降到60毫升/分钟,虽然也明显低于正常,但肾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仍能够维持肾脏的基本功能。如果一个在30岁时发现慢性肾病的患者,每年下降达8毫升/分钟,到了40岁,肾小球滤过率就达到了20毫升/分钟,已经是终末期肾病了,很快需要透析了。如果发现得更晚,或每年下降的速度更快,就更早进入尿毒症了。

  如果从一发现就积极处理,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度从原来的8毫升/分钟降到2毫升/分钟,便可延缓30年的时间才进入尿毒症期。

  因此,肾病的列车尽管貌似一路向前,但事实上,只要我们足够“肾”重,参与其中的每个环节,积极干预处理,都可以有所作为。

  咨询电话:83902183,8390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