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徐州市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副主任中医师 副教授 医学硕士 王忠良
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开胸心脏手术和介入治疗两种。外科开胸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仍在不断发展,使很多患儿及成人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随着实验、临床和介入材科的研究进展而逐渐发展、成熟的一项技术。目前许多先心病变的介入治疗可替代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使一些先心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创伤小、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介入治疗方法主要特点和优势。下面简要介绍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概况。
(一)动脉导管未闭(PDA)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研究已30多年。目前主要使用的是Amplatz1997年研制蘑菇伞封堵器,其装置由超弹性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在蘑菇伞型的支架内缝有3或4层涤纶片,可通过5~7F鞘管,经静脉系统送入封堵器。其网状构造及独特的外型设计决定了良好的性能。
其优点主要是易于改变外型减化了手术方式,适应证封更广泛,封堵器只要没有释放,便可回收,这一特性使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了保障,同时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封堵器的网状结构内有三层聚酯,有利于封堵器内形成血栓,使术后残余分流明显减少。
Amplatzer封堵器以其独特的设计、优良的性能和简化的手术方式,基本上达到了单纯的动脉导管未闭不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目标。
(二)房间隔缺损(ASD)
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继发孔型缺损是其常见的类型。既往手术是其惟一的治疗方法,随着器械和传送系统的改进,继发孔型ASD的介入治疗亦逐步走向成熟。
1976年King和Mills首次使用双伞形装置,但因运载补片的导管系统粗达23F,临床上难以接受;以后经逐步改进,1997年Amplatz发明了双盘状的镍钛合金封堵器。该封堵器有以下特点:①操作简便:由于器械设计合理,封堵器“腰部”的“自动校正中心’’特性为封堵的成功、不发生移位创造了良好条件。②效果可靠:双盘状结构恢复记忆形状后可以稳定封堵ASD的边缘部分,封堵器内3层涤纶片贴壁紧密,降低残余分流的发生。③适应证广,对中央型缺损,缺口边缘有5mm的房间隔组织,边缘离冠状窦和肺静脉5mm以上,房间隔缺损直径小于38mm者都可考虑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对于20mm以下的缺损,封堵器输送鞘管较小(6~8F),因此对股静脉的损伤小,适于2~4岁幼儿的ASD封堵。④安全性高:封堵器通过8~12F的长鞘管推送,当大小不匹配时,可回拉输送杆,将封堵器收入鞘管内退出体外,不造成任何不良后果。另外,该封堵器金属成分多,在心腔内的体积较大,以及大面积的金属结构暴露在心腔内,可能导致血栓。
动物试验显示在镍钛合金封堵器植入后1.5个月时,封堵器表面为一层新生内膜覆盖。光镜观察新生内膜表面为一单层扁平细胞所覆盖,细胞呈长梭形,其下为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并可见长人其间的毛细血管。经过6年多的临床应用和随访观察,未出现明显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因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Amplatzer封堵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
近年来,又推出新型螺旋型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由一根镍钛合金丝定型为螺旋型双盘状。金属丝为封堵器的支架,在金属丝上缝合PTFE(polytetrrafluoroethy:lene)膜,推送时在导管内呈伸展状,推送人左心房时呈圆盘状,回拉至房间隔处,如超声显示位置良好,继续推出右心房的补片,两侧的补片通过自身的弹性,夹在房间隔的两侧。优点是金属成分较少。
(三)室间隔缺损(VSD)
就在10年前,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性治疗还是个有争议、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间题。近年来,经过各国学者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在VSD的介入治疗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特别是1997年Amplatzer双盘状超弹性镍钛合金封堵器闭合ASD和PDA获巨大成功,开创了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新时代。以后Amplatzer封堵器的外形不断改进,设计出适合膜部VSD解剖特点的膜部VSD封堵器。2002年FDA批准VSD封堵器临床试用(美国AGA公司)。该封堵器具有如下优点:①操作简便,封堵器由超弹性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可纳入大于6 F细长的推送鞘,从导管内推出后自动撑开,恢复原状。②效果可靠,双盘状结构恢复记忆形状后可以稳定封堵VSD的边缘部分,封堵器内3层聚酯片贴壁紧密,降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③适应证广,对肌部、膜部和膜周部、部分嵴上型VSD均可封堵。④安全性高,撑开的盘面只要没有释放,便可再次回收。⑤封堵器可经6 F~10 F输送鞘管送入,因此对股静脉的损伤小,可适于2~4岁幼儿。为适应膜部VSD复杂的解剖形态。
因操作简便、痛苦小、成功率高、安全,在VSD的介入治疗中Amplatzer封堵器及其改良产品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这一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推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开胸外科手术。对具有适应证的患者可作为治疗方案。
我国学者国内外首先研制出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并于2001年12月应用于临床,此后又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开发研制了零边偏心室间间隔缺损封堵器、偏心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和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扩大了VSD介入治疗的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