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消化道息肉的内镜下治疗
徐州市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主任中医师 教授 王胜英
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消化道息肉临床上较多见, 以结肠发生率高, 其常见并发症为出血和癌变, 因此内镜下摘除息肉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其摘除的方法可视息肉的分布、大小、外形及有无蒂等情况, 采用胃镜、肠镜及配套高频电凝电切装置摘除, 内镜摘除息肉, 不但可以避免手术创伤, 而且可以取得息肉的整体性质, 治疗出血, 预防癌变。对病理提示有癌变的息肉, 可视根部的浸润情况, 做外科根治性治疗。
消化道息肉分为瘤性和非瘤性。前者是指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后者包括炎性、增生性、错构瘤性等,癌变可能性较小。一组2000例息肉资料显示:息肉直径< 1.0 cm恶变率1.3% , 1.0~1.9 cm 恶变率9.5% , ≥2.0 cm 恶变率46.0%。所以近年主张消化道息肉一旦发现,原则上均应切除。消化内镜是诊断和切除胃肠道息肉的有效手段,且危险性较低,大多数病人可耐受。镜下息肉切除方法很多,文献报道疗效不一。术者应根据各医院不同的设备条件、患者病情程度及医师操作熟练程度等选择不同方法。近年我院主要采用高频电和微波凝固治疗胃肠道息肉。高频电适应证为: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直径< 2 cm的无蒂息及腺瘤;散在、多发性息肉。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产生高频电流(频率> 300 kHz)通过人体产生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能达到对息肉的切割及止血。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穿孔、电凝术后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为0.162% ~2% ,与息肉大小、有无蒂柄、蒂的粗细、操作熟练程度有关。因其方法有效、安全、简单、痛苦少,适应范围广,所以已成为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方法,公认可替代手术治疗。其优势还在于可将所切息肉回收送病检,从而了解息肉性质及有无恶变。对于直径> 2 cm息肉,近年应用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或肾上腺素溶液后,再用黏膜切除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由此减少并发症,扩大了内镜下电外科的适用范围。微波治疗非常适用于直径在110 cm以下的较小息肉,如山田1型、2型息肉。其原理是利用超高频电磁波产生内生热,使息肉脱水、凝固变性。操作时可根据息肉特点选用不同功率、时间、次数,在息肉顶端、有蒂息肉基底部两侧点灼。其安全性更高,操作时不易损伤临近组织,凝固的范围和深度能得到控制,组织不发生炭化,极少引起穿孔和灼伤等并发症。对于已发生恶变的息肉,若体质允许,原则上以手术切除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