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椎体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
徐州市中医院骨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医学硕士 惠正广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系指每个单位内骨组织数量减少。骨骼的生长和发育起自胚胎时期,并持续到出生后20多年。成年人骨骼的数量不再发生变化,但骨的代谢却持续不休,即骨的生成和骨的吸收这两个过程处于平衡状态。年龄超过40岁后骨的生成保持不变。但骨的吸收却增加,数十年后骨组织数量仅及30岁时的一半量。一旦骨的密度降低至难以忍受 日常生活中所受的应力,便会发生病理性骨折。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早、发生率、涉及范围的骨折,胸腰椎交界区是骨受力集中之处,因此,骨折常发生在胸11、12,腰1、2椎体,临床称为胸腰段骨折。这种骨折的发生往往在轻度外力作用下即可造成。常见骨折原因是坐汽车时突然遇到颠簸,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造成椎体压缩;行走时滑倒,臀部着地引起骨折;或被车撞后坐地造成骨折。椎体压缩后变扁,形成前窄后宽的楔状。受伤越重,椎体压缩的程度就越明显。有时骨折发生没有任何暴力,骨折发生后也可以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多数病人在受伤后表现为腰背部突然疼痛,沿脊柱触诊,胸腰段有局限性压痛及叩击痛,脊柱有后凸畸形时,应考虑有压缩性骨折。摄X线片可看到受伤椎体变形呈楔状,一般椎体压缩的程度为1/4~1/2,腰椎MR检查可以鉴别新鲜性和陈旧性骨折,一般新鲜性骨折在磁共振T1加权像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为高信号。这种骨折一般稳定性好,但患者腰背部疼痛较剧烈。可以经过保守治疗好转,但患者需要卧床时间较长,长时间卧床后运动量减少,更加重骨质疏松,容易再发椎体压缩骨折,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褥疮,双下肢肌肉萎缩,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常常危及老年人生命。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在放射影像引导下的非血管介入性治疗方法,该方法通过经皮穿刺,将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lymethacrylate,PMMA,俗称骨水泥)注射到患病椎体内,稳定椎体,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椎体成形术早用于开放手术时,用于治疗椎体血管瘤。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可用于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特别是新鲜骨折,PVP能迅速止痛并增加脊柱强度,恢复日常活动,避免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椎体压缩性骨折时,椎体成形术止痛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推测可能与稳定椎体,防止骨折部位微小移动,同时PMMA聚合时产热使椎 体痛觉末梢坏死有关,可视为骨折的修复技术。
另外椎体成形术还可以用于(1)脊柱恶性肿瘤:脊柱的溶骨性转移瘤和骨髓瘤常引起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因一般情况差,难以手术治疗,化疗或放疗不能迅速缓解疼痛,且可影响骨组织重建,增加椎体塌陷的发生。 PVP能立即缓解疼痛并增加脊柱强度,且可与放化疗联合应用,增加疗效;(2)疼痛性椎体血管瘤:脊柱血管瘤多无症状,当引起疼痛或为侵袭性血管瘤时,放疗曾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可引起各种并发症,有被PVP取代的趋势。骨水泥注入瘤体内可导致肿瘤部分或完全坏死,可能为PMMA(骨水泥)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和其凝固过程中释放热量所致,而肿瘤组织对热作用比正常组织敏感,导致肿瘤的坏死。另外,注射的骨水泥直接或间接堵塞肿瘤血管,也可能造成造成肿瘤的部分坏死。
术后患者除穿刺部位有轻微疼痛外,原脊柱部位的疼痛4~12h内可明显减轻。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创伤小,能有效缓解椎体溶骨性转移瘤、侵袭性血管瘤、骨髓瘤以及骨质疏松所致疼痛,增加椎体强度,提高脊柱稳定性,尽管其临床应用时间不长,因其安全且效果显著,已得到充分肯定,应用前景广阔。近报道的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利用可膨胀骨填塞器撑开压缩椎体并在椎体内建立一个空间然后注入高黏度骨水泥。该法结合了后凸矫形术和PVP的优点, 既可以重建压缩椎体高度,矫正椎体后凸畸形,又可起到止痛、加固椎体维持功能的作用,并可恢复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或外伤压缩骨折椎体的高度。由于后凸矫 形术在压缩椎体内创建了足够大的空间及注入高黏度PMMA,从而防止了骨水泥渗漏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