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防

阅读数(2743次)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防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12年4月18日

徐州市中医院放射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各国学者公认三大致病因素是: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一般多见于产后、盆腔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该病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就该病本身而言并没有危及生命,但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血栓比较松脆,易在数天内发生脱落,如果脱落的血栓体积较大,可以堵塞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临床表现显著,易导致呼吸循环衰竭,甚至猝死。所以急性期的病人一定要静卧休息,切不可为了缓解疼痛对患肢进行热敷、按摩,避免促使血栓脱落而危及生命。

      目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案是运用导管技术留置溶栓导管直接溶栓。当然之前医生会在病人下腔静脉的下段放置一个滤器,以挡住可能脱落的血栓,避免急性肺栓塞的发生。然后将溶栓导管置入病变静脉进行溶栓。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包括:手术病人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特别对年老、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术后,股骨骨折后,以及产后妇女更为重视。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久坐或久蹲,长途旅行中应经常起身离开座位在过道走动。高血凝的患者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粘聚药物如潘生丁、肠溶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粘聚药物。

      咨询电话:839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