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饮食有节可增寿
民以食为天,食以节制为佳。中外营养学家都特别强调应当节制饮食。节制饮食有益于健康长寿。如果经常暴饮暴食,则会导致早生病、早衰老、早死亡。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曾经指出:"君子食无求饱。"《黄帝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被尊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寿101岁,百岁时仍耳聪目明。如此高寿之人,为何能视听不衰、精力充沛呢?在他的两部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可找到答案:节食以祛病,寡欲可延年。

长期饮食不节易生百病
《养生论》中指出:"饮食不节易生百病。"有的专家早就提出:"营养过剩等于慢性自杀。"中老年人由于活动量减少,新陈代谢水平降低,故所消耗热量相应减少。如果每餐食之过饱,易诱发多种疾病:由于增加胃肠负担,会引发胃肠道疾病;由于进食过于油腻,营养不平衡,会导致高血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等多种疾病。据美国阿肯色州某实验室发表的科研报告称:如减少饮食70%的话,将能使鼠类延长寿命50%。而将此实验移到人类,研究后发现,适当控制饮食量的摄入,几乎可以减少或延缓大部分与老化有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病、中风、癌症等。因此,他们发出警告:"人类是因多食而早死的!"
节制饮食应该讲究科学
其一,进食应有常。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饮食以对"的论述,是说按时进食才能使身体及时获得维持健康所必需的六大营养素,从而使气血旺盛,五脏得养。在进食时还应做到:精神愉快,神定气稳;过于劳累时,不要立即进食;饭后30分钟以内,不宜从事剧烈运动。
其二,进食应适量。《老老恒言》中指出:"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要求每餐应吃七八分饱,切忌饱食。一般来说,早餐宜吃精,午餐宜吃饱,晚餐宜吃少。专家们特别强调晚餐应早、素、少。早吃,可降低尿路结石发病率;吃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脂肪、蛋白类以少吃为好;否则可引起胆固醇升高,易诱发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其三,进食应多样。《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说明粮菜肉果等应是饮食的主要内容。兼食可获得合理营养;偏食则导致气血、阴阳平衡失调。
其四,进食应细嚼。《医说》中曰:"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据现代科研证实,细嚼慢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至理名言。正由于咀嚼时间长,不仅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降低胃肠道发病率,而且咀嚼还增加唾液分泌,有杀菌解毒、延缓衰老、美容肌肤和防癌抗癌等多种保健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