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晚秋养生:润肺防凉燥
从秋分节气过后,天气已进入晚秋,有秋燥症状的一般属于凉燥。这是因为,秋分后气温速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这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温燥咳嗽是燥而偏热的类型,凉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秋燥临床症状是不同的,需请医生对症治疗。
秋燥分温凉,疗法各不同
晚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是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另外,雨水稀少,天气干燥,易出现口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干咳少痰、皮肤干裂等现象,此即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
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秋燥症,却有温燥和凉燥之分,不能一概而论。怎么区分燥邪引起的不适呢?一般而言,从秋分开始,人们的秋燥症状多属于凉燥。凉燥多由于寒邪共同侵犯肺部所致,因此除了润燥外,应吃一些温性食物,预防燥邪犯肺。
选对食物防秋燥
梨对热燥所引起的各种秋燥症状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需要注意的是,秋分之后,不是人人都能吃梨。如果吃得太多,虽然燥情可以缓解,不过寒性也会随之而来,到了冬季,体内寒邪和体外寒邪会里应外合,那就麻烦了。另外,梨性寒,吃梨过多则伤阳气。患有冠心病、糖尿病、身体阳虚、畏寒肢冷、脾胃虚者,以及孕妇都不宜多吃梨。
中医认为,白萝卜温性,微辣,多汁,可行气润燥。所以,秋分后白萝卜是克制深秋“凉燥”的有效蔬果之一。除了白萝卜外,菠菜、山药在防治“凉燥”上,同样具有卓著的功效。这些食物可在寒露之后多多进食,以远离寒燥侵扰。
防皮肤瘙痒从护肺开始
许多人一到秋冬季节就皮肤瘙痒,待来年天气转暖后才逐渐恢复正常。《黄帝内经》认为“肺主皮毛”、“在体合皮毛”,故治皮肤病当从肺治。
秋燥让肺先受损,为了保证肺的功能不受影响,所以一到秋季,发干开裂的肯定是肢体末端的皮肤。因此,要保证皮肤光滑,为肺补水可说是要务。
从中医角度讲,多喝水虽可补水,但并未解决“气化”问题。“气化”在中医学中是个常用概念,可以理解为人体将喝进去的水吸收,并终充实到每个细胞中去,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
所以,去燥简便的办法不是补水,而是选择一些具有润肺功能的食物。如梨、蜂蜜、冰糖、大米、莲子、百合等都具有润肺的功效,可多吃。要尽量少吃或不吃辣椒、葱、姜、蒜、胡椒等及油炸、肥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