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养护心阳 平和度夏

阅读数(2441次)

养护心阳 平和度夏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12年5月11日

  5月5日是24个节气中的立夏之日。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立夏、小满在农历四月前后,称之为孟夏(夏之初),立夏代表天气转暖,温度升高,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此时,植物繁盛,雨水增多。

  中医认为,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立夏之后,人们的生理状态也相应发生一定的改变。顺四时是养生的首要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气候炎热,五行属火,与人体五脏中的心相对应,夏季心阳旺盛,有利于人体心脏的生理活动。故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学会养“心”。

  心通夏气 宜护心阳

  《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在中医文献中对心解释为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 心与夏气相通应。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为旺盛,功能强。

  重视静养 戒怒戒躁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此时不仅情绪易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特别是老年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在立夏之初就要做好自我调节,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立夏养生还应重视的一点,就是要重视静养。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精神安定、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安闲自乐、笑口常开。可多做偏静的文体活动,如绘画、钓鱼、练习书法、下棋、种花等。

  晚睡早起 睡好午觉

  立夏后,气温明显升高,但此时早晚仍较凉,日夜温差仍较大,早晚要适当添衣。另外,立夏后,昼长夜短更明显,此时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睡眠方面也应相对晚睡、早起,应注意睡好“子午觉”,尤其要适当午睡,以保证充足的体力。

  饮食清淡 喝粥为佳

  专家说,夏日的膳食调养,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且清淡为主。人们出汗多,食欲不好,可用各种营养保健粥来开胃,并调理身体。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干扁豆浸透与大米同煮成粥,能清暑化湿、健脾止泻。此外,红小豆粥、薄荷粥、银耳粥、葛根粥、苦瓜粥都是夏季的好食品。

  运动适度 不可过剧

  立夏后,随着气温升高,人们容易出汗,“汗”为心之液,立夏时节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盐水,补充体液。立夏时节,选的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打太极拳、练习太极剑、散步、慢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