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浅谈针灸保健

阅读数(3250次)

浅谈针灸保健

发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时间:2014年8月21日

徐州市中医院脑病针灸科主任中医师 教授 周长山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想: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上工治未病”,“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一)针灸保健:运用针刺及艾灸的方法,刺激人体经络,调整人体经络脏腑气血功能,使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一般认为:针刺多用于既病防变方面,而正常机体的未病先防则多用灸法。故重点介绍灸法保健。

1.提高免疫:艾灸可提高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特别是对于高于或低于正常值者,经灸后,高值可降低、低值可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作用。

2.延缓衰老: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认为肾脏在衰老与延缓衰老中是一个变化显著的重要脏器,有实验通过观察反映肾脏清除代谢废物能力的重要指标——血液尿素氮和肌酐,结果:艾灸可使老年人血液尿素氮和肌酐有较显著下降,表明艾灸对于因衰老而亏损的肾脏有调补作用,使肾主水的功能得以复常,是艾灸培元固本功效的体现。

3.预防疾病:足三里配绝骨四穴化脓灸,对降血脂有明显作用,其对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作用,为灸足三里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保健灸常用穴位:

1.足三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在此穴施灸能预防中风,祛病延年,古人把三里灸又称长寿之灸。

2.膏肓:足太阳经穴,位于第4棘突下,旁开3寸。重症难治,称病入膏肓。此穴能疗虚损重症,故名。该穴具有补虚培元,补肾健脑,滋阴润肺,温胃健脾之功。体弱衰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汗液自溢,动则尤甚等五脏六腑、阴阳气血,以虚为主的症候,灸之均有效验。

3.神阙:任脉经穴,位于脐窝中央。是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的门户。该穴有回阳救逆,培元固本,益气固托之功,灸法主治各种脱证,虚汗厥逆之症,该穴还有滋肾阴,调冲任,益精血之功。灸之可治贫血、月经不调,崩漏、遗精,不孕,虚汗泄泻等症。该穴灸法多用盐炒干,纳于脐中填满,灸百壮以上,愈多愈妙。(注:谨防烫伤)。

4.气海:任脉经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该穴为先天之气之海,具有大补元气,补血填精,益气固脱之功。灸法可治脱症,脏器虚惫,形体羸瘦,贫血,气短乏力,遗精、阳痿、遗尿等症。该穴还有补肝肾,调冲任,理气血之功,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带下诸症。

5.关元:任脉经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穴居丹田,元气所藏之处,该穴具有滋阴填精,温肾壮阳,培元固本,回阳固脱之功。灸法可治脱症,虚劳羸瘦,遗精、阳痿。该穴还能大补元气,有益气摄血之功,用以治疗气血亏虚所致崩漏、便血、尿血等症。

6.大椎:督脉经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督脉为阳脉之海,该穴为督脉与诸阳经之会,能振奋一身之阳气,鼓动、调节全身之气血,对机体有强壮补虚培元的作用,主治五劳虚损,七伤乏力,骨蒸潮热等虚劳疾患。

7.命门:督脉经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本穴两肾俞之间,为生命之重要门户,故名命门。该穴具有温肾壮阳,培元固本,补肾益精,健脑益智之功,主治命门火衰,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健忘痴呆,阳痿早泄诸症。

8.其他:三阴交——健脾益气,补肾精,益精血;太溪——温补肾阳,滋补肾阴,阴阳双补;中极——补肾培元,益精血,壮元阳;百会——升阳举陷,益气固脱;脾俞——益气养血,温阳健脾;肾俞——益肾壮阳,补虚培元,强壮筋骨。